當地民歌里描述的就是古浪從前的生活。干旱,缺水,風沙大。貧瘠的山溝溝里飲用水都要毛驢車來拉。62歲的村民李應川就從那里的橫梁鄉(xiāng),搬遷到了黃花灘富民新村。如今住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里,看著以前的老照片,李應川感慨萬千。
古浪縣黃花灘富民新村村民 李應川:我們那地方是靠天吃飯。現在回想起的話,現在的日子就是比山上的日子好很多了。你看共產黨對我們百姓好不好,給我們蓋上這磚頭瓦房。
黃花灘地勢平坦,從前也是一片荒漠。通過防風固沙、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40萬畝黃花灘變成了適宜人居的綠洲。南部山區(qū)11個鄉(xiāng)鎮(zhèn)、88個貧困村整體搬遷到這里,讓這里成為了62000多名貧困群眾的新家園。有了新家園,生計怎么解決。當地政府帶領群眾發(fā)展蔬菜大棚種植和牛羊養(yǎng)殖。每個大棚補貼49800元,農戶自籌的2萬元也可以享受三年貼息貸款。但沒想到,習慣了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山區(qū)群眾,卻不敢輕易嘗試新的產業(yè)模式。
富民新村黨總支書記 張延堂:原先在山里的時候,包括我自己在內,這些產業(yè)見都沒見過。剛開始我們山區(qū)的老百姓還想著把羊養(yǎng)上,還有(可能)賠掉的,菜種上(萬一)賣不出去。
怎么才能消除群眾的顧慮呢?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承包大棚,請來縣農牧局的技術員,從配土栽培到病蟲害防治,全程進行指導。看著大棚里結滿了西紅柿、甜瓜、辣椒,村民們漸漸有了信心。
古浪縣黃花灘富民新村村民 李應川:我們政府給我們把這土搞好,苗子他們供給上,滴灌拉好。
截至今年8月,古浪縣種植大棚已經累計達到1.5萬座,規(guī)模化羊場累計572個,羊存欄202萬只。村里有了致富產業(yè),農戶有了增收項目,群眾的心里踏實了。李應川的小兒子多年在外地打工,看到了家鄉(xiāng)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他決定回到家鄉(xiāng)和父親一起經營家里的大棚。
李應川的小兒子:就想著養(yǎng)羊啊,看看能不能再流轉個大棚之類的,再種一間大棚,結果一種覺得還行,(一個棚)半年能收入1萬塊錢。
產業(yè)發(fā)展起來了,生活更加有希望,村里也多了很多年輕人的身影。新村里的教育、醫(yī)療等配套設施,解決了許多年輕人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后顧之憂。在黃花灘易地搬遷安置區(qū),村村有小學和幼兒園。娃娃們上學的地方,走路幾分鐘就到了。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讓村民們看到了更多關于未來的希望,邁向小康生活的步伐,更加堅定了。
古浪縣黃花灘富民新村村民 李應川:你看我們學生上學也方便,走路也方便,醫(yī)療更方便。現在你看政府給我們提供了這蔬菜大棚,養(yǎng)殖棚。我們日子,一天比一天就好起來了。(記者 怡哲 福寬)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