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河北省小麥高效機收觀摩活動在臨漳縣舉辦,標志著河北省小麥大規(guī)模機收作業(yè)開始進行,3300多萬畝夏收小麥將在未來10多天的時間基本收割完畢。
為確保夏糧穩(wěn)產增產,河北省推行“一村一名農技員”,近距離服務農戶,種好“有形田”,確保各項農事活動科學高效開展。同時,河北還通過降低機損率、推動糧食“綠色優(yōu)儲”等,努力耕好“無形田”,并不斷利用物聯(lián)網、云計算等建設“云上田”,賦能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種好“有形田”提升小麥單產和品質
“麥收前夕遇到了干熱風,本以為小麥產量會受影響,但在村里農技人員多次幫助下,及時澆水,小麥生長基本沒受影響?!焙颖笔帟x縣北樓下村村民曹路章說,他今年種植的20畝小麥,平均畝產超過640公斤,增產8%以上。
記者從河北省農業(yè)農村廳獲悉,為提升糧食單產,2023年開始,河北省推行“一村一名農技員”,為農戶開展鎮(zhèn)壓鋤劃、澆水、施肥、病蟲害統(tǒng)防統(tǒng)治等方面的咨詢服務,特別是在農作物生長關鍵期、農作物可能受災時,村級農技員會面對面、手把手教授農戶田間管理技術,確保農作物正常生長。
寧晉縣是河北省第一產糧大縣,寧晉縣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曹國峰說,目前大部分種糧大戶的田間管理方法都比較科學,但不少農戶的種植方法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對一些新的管理技術接受較慢。村級農技員更了解村情,能對農戶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幫助,推動了零散土地科學種植。
河北省寧晉縣黃退三村正在收割的麥田。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在穩(wěn)產增產基礎上,河北省近年來通過綠色防控、統(tǒng)防統(tǒng)治、科學用藥等方式,推動“農藥減量化”。廣平縣楊村種植大戶尹殿鵬說,他承包的農田上,每隔50米建設了一臺太陽能自動充電殺蟲燈,每晚自動亮燈,通過不同光線誘捕不同害蟲,從而降低農藥使用量,提升糧食品質。
耕好“無形田”降低糧食損耗
近日,在河北省館陶縣樊堡村進行了一場“看誰更少”的機收比賽,多臺同型號的小麥聯(lián)合收割機在不同農機手的操控下同時起步,分別對3畝麥田進行收割作業(yè)。經過裁判現(xiàn)場比對,機損率均低于1%,其中農機手吳安軍駕駛的收割機,以0.51%的機損率獲得第一。
邯鄲市農機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郝強是此次小麥機收減損大比武的裁判長,他說,減損也是增收,機損率每降低0.1個百分點,河北小麥夏收就可以節(jié)約糧食超過1300萬公斤。
據悉,河北各地農業(yè)部門已多次組織農機手培訓,不少農機手已能熟練根據小麥稠密程度調整轉速,在平整度較差地塊、彎道處調整行進速度等,對機收減損幫助較大。今年夏收,河北力爭讓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在1.05%以內。
中央儲備糧邯鄲直屬庫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檢查倉庫。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糧食倉儲也在由傳統(tǒng)的“安全儲糧”邁向“綠色優(yōu)儲”。為確保夏糧收儲順利進行,河北省積極組織糧食收儲企業(yè)騰倉并庫。中央儲備糧邯鄲直屬庫有限公司倉儲負責人魏曉光說,倉內溫度達到23攝氏度時,控溫系統(tǒng)會自動開啟,向倉內空間補冷,使糧溫保持在準低溫狀態(tài),儲糧害蟲和霉菌處于冷麻痹狀態(tài),確保小麥新鮮。
建好“云上田”促進農業(yè)降本增效
“哪個地塊需要什么時候澆水、澆多少水、可能遇到什么病蟲害等信息,不用下地,在手機上就能看到?!焙颖笔○^陶縣月清黑小麥農場負責人閆風波說,以前為了確保小麥高產,都是大水大肥,造成一些地塊土壤板結,現(xiàn)在有了各類農事信息提醒,不僅能精準化供給水肥,每畝地管理成本還下降了20%。
能有這樣的變化,得益于河北省近年來不斷推進物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在農業(yè)領域的應用,不少縣區(qū)打造“云上田”賦能區(qū)域農業(yè)發(fā)展,讓托管農田的作業(yè)時間、作業(yè)種類、服務面積等信息一目了然。
河北省館陶縣柴堡鎮(zhèn)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對黑小麥進行收割。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記者在館陶縣月清黑小麥農場看到,農田上裝有蟲情測報燈、土壤墑情檢測儀、農業(yè)小氣候監(jiān)測儀等智能傳感設施。館陶縣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王華超說,這些設備可實時收集空氣溫度、土壤濕度、光照強度等信息,通過網絡傳遞回館陶縣數字農業(yè)指揮調度中心,中心根據散布在全縣的數千套傳感設備,繪制農田信息圖,進行數據分析,并綜合專家建議,為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技術指導。
邱縣后孝固村村民焦章群近期一直在北京務工,他通過軟件看到自家8畝地完成收割,小麥產量共4800公斤,比自己種的收成還高?!巴恋赝泄芎?,農忙時基本不需要回鄉(xiāng)了,外出務工更安心?!彼f。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鄒佩 張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