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肝、心、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具有化生、貯藏功能。中醫(yī)五臟不局限于解剖概念。
學科:中醫(yī)藥學_中醫(yī)基礎理論_臟象
相關名詞:五志 五志化火 五臟咳 五臟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五臟,即肝、心、脾、肺、腎的合稱,但是,中醫(yī)所說的五臟不等同于現代醫(yī)學肝、心、脾、肺、腎。中醫(y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以五臟為中心,內聯(lián)六腑經絡,外應四時陰陽,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對全身陰陽氣血有調節(jié)作用。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如果平素情志不暢,就會有脅肋脹痛,善太息等癥狀,這就是肝氣郁結,可以用逍遙丸、柴胡疏肝散等治療。肝在志為怒,怒氣傷肝,肝郁日久就化火,會表現出有肝火上炎的癥狀,煩躁易怒,面紅目赤,口苦口干等。常見于高血壓的病人。如果病情發(fā)展,肝火生風,肝風內動,有頭痛、眩暈、震顫等癥狀,就容易發(fā)生中風。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主藏神。心氣虛,就有氣短,汗出,疲乏。心血虛,就有心悸,失眠,健忘。中醫(yī)還認為,人的生命活動由心神所主,所以心為“君主之官”。喜、怒、思、悲、恐稱作五志,而五志之中,喜是心志。喜樂過度,也可以損傷心神,使人神智渙散,精神不能內守。例如,急性心梗發(fā)生的誘因之一就是情緒過分激動。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主統(tǒng)血,主升清。主運化,一是運化水谷精微,以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人的氣血津液的來源和補充都依賴于脾的這種運化,所以脾為“后天之本”。二是運化水濕,這個功能失常水液就會停留,臨床上出現腹脹、水腫等病癥。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降,通調水道。肺氣以降為順,肺氣上逆就會咳嗽、咯痰,喘促。肺葉嬌嫩,不耐寒熱,無論外感和內傷都會累及肺。肺喜潤惡燥,開竅于鼻,與秋氣相應。燥為秋季主氣,易傷肺津,所以秋天容易有干咳咽癢,口鼻干燥、痰少而黏的肺燥病變,治療上要清肺潤燥,用桑葉、杏仁、沙參、天冬等。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和氣化,主納氣。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與腎有關。腎藏先天之精,是人體生命之本原,所以稱腎為“先天之本”。腎主水,助膀胱氣化,才有尿液排出。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如果氣短,喘促,呼吸困難,動則喘甚,中醫(yī)就叫腎不納氣。東北地區(qū)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如“老慢支”、肺氣腫、肺心病等陳年老病,都會出現肺腎氣虛證候,治當補腎納氣,可選用補氣藥物。
(延伸閱讀作者: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宮曉燕)
責任編輯:張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