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敏感性 climatic sensitivity
定義:氣候?qū)π纬梢蜃踊蛴绊懸蜃拥淖兓鞒龇磻撵`敏程度。
學科:大氣科學_氣候?qū)W
相關(guān)名詞:氣候敏感性實驗 碳中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地球的氣候系統(tǒng)會對外界的各種擾動產(chǎn)生響應,擾動不同,氣候響應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中,用平衡氣候敏感性來衡量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時地球容易升溫的程度。
具體來說,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1倍后,經(jīng)過足夠長的時間,氣候系統(tǒng)達到平衡時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幅度,就是平衡氣候敏感性。有意見認為,平衡氣候敏感性可以作為制定全球變暖對策的一個指標。如果平衡氣候敏感性較低(例如小于1℃),采取對策就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2021年8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決策者摘要(SPM)發(fā)布。報告指出,2019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比工業(yè)革命前增加了約47%。如果二氧化碳濃度繼續(xù)增加,不久的將來就會達到工業(yè)革命前的2倍。報告認為,地球的平衡氣候敏感性在2.5~4℃范圍內(nèi)的可能性較高,最佳估測值是3℃。也就是說,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工業(yè)革命前的2倍,全球平均氣溫就很有可能上升3℃。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顯示,2011—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yè)革命前已經(jīng)升高了1.09℃。而2015年《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大會通過的《巴黎協(xié)定》確定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yè)革命前水平以上2℃之內(nèi),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1.5℃以內(nèi)”。因此,今后的氣溫升幅必須控制在小于0.91℃,最好是小于0.41℃。
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21世紀后半期,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要實際為零(凈零排放),也就是說,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量與人為措施吸收的溫室氣體量相同,這就是“碳中和”。
責任編輯:張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