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政策法規(guī) ? 理論與實踐 ? 正文

做好土壤普查護航糧食安全

發(fā)布日期:2022-03-10??來源:中國經濟網??作者:黃曉芳??瀏覽次數:78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核心提示:萬物土中生。土壤中有什么、產什么,大概率我們就吃什么。近日,國務院宣布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農用地土壤質量家底問題。我國分別在新中國成立初和改革開放后進行過兩次土壤普查。時隔多年重啟這項普查,最重要的推動因素就是糧食安全。我國已連續(xù)18年實現糧食豐收,這個了不起的成就,意味著我們打破了糧食的周期性波動規(guī)律,餓肚子成為遙遠記憶

萬物土中生。土壤中有什么、產什么,大概率我們就吃什么。近日,國務院宣布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農用地土壤質量家底問題。

我國分別在新中國成立初和改革開放后進行過兩次土壤普查。時隔多年重啟這項普查,最重要的推動因素就是糧食安全。我國已連續(xù)18年實現糧食豐收,這個了不起的成就,意味著我們打破了糧食的周期性波動規(guī)律,餓肚子成為遙遠記憶,中國人完全可以養(yǎng)活自己。

但不能掉以輕心的是,當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不穩(wěn)定不確定因素增加。我國糧食產量高,同時也是世界第一糧食進口國,雖然大米、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自給率很高,但農產品進口量仍然很大,比如大豆的進口依存度高達80%以上。國際糧食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威脅。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越是有糧食吃,越要想到沒糧食的時候。我反復地講,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決不能在吃飯這一基本生存問題上讓別人卡住我們的脖子。”

我們還需要掌握土壤現狀和變化趨勢。在人們印象中,江南是魚米之鄉(xiāng),但目前的真實狀況是,耕地持續(xù)北移。這些年我國人口流動是向東、向南遷移,耕地北移意味著以往的南糧北運已逆轉為北糧南運,與人口流向正好相反。南方自然條件更佳,雨水充足,糧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則差了不少,糧食作物多為一年一熟,這對耕地產能有很大影響。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顯示,我國現有19.18億畝耕地,但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近23%。

此外,土壤質量、健康安全是各方關心的大事。我國耕地利用強度比較高,化肥用量相當驚人。農業(yè)農村部提供的數據顯示,40年來,我國糧食產量增加了2.2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6.2倍。同時,耕地鹽堿化、強酸化都比較嚴重。因此,土壤污染狀況、是否重金屬超標等,都需要先盤點清楚。掌握了這些基本情況,如何修復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小柯 楊娜

總平臺審核編輯:張寧寧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yè)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lián)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