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這樣的消息:“隔夜的東西吃了致癌”“吃了隔夜西瓜,出現(xiàn)急性腸胃炎”“一家三口吃了隔夜木耳,當天晚上住進了醫(yī)院”……
不少人看到這類消息,心中都會產(chǎn)生一些恐懼。那么隔夜食品到底能不能吃?吃不完的飯菜又該如何保存?今天就來說說大家關(guān)心的幾個隔夜飲品、食品問題。
隔夜茶能喝嗎?
隔夜茶沒有嚴格的定義,主要是針對泡了過久的茶而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通常,人們泡茶的水溫在90℃到100℃,一般的細菌都會被殺死,且茶葉本身的一些物質(zhì)就具備一定的抗菌作用。敞口放在室內(nèi)的茶水,會有少量空氣中的細菌進入,但茶里的細菌生長非常緩慢,所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
另外,泡了過久的茶水,除了顏色容易變深且口感較苦外,并不會產(chǎn)生有毒物質(zhì)。之所以顏色會變深,是茶多酚氧化造成的。所以泡久的茶可以喝,但是太苦了沒必要喝。
隔夜飯菜能吃嗎?
剩飯剩菜是否安全,不在于是否隔夜,也不在于儲存時間的長短,而在于食物在儲存過程中是否產(chǎn)生有害物質(zhì)或發(fā)生變質(zhì)。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隔夜食物有兩大安全問題,一是微生物繁殖,會導致食物變質(zhì);二是亞硝酸鹽增多,能引起食物中毒,并有致癌風險。不過,隔夜食物中亞硝酸鹽的增長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可怕。
有實驗表明,菠菜等綠葉菜如果烹調(diào)后不翻動,放入冰箱4℃冷藏,24小時之后,亞硝酸鹽含量約從3毫克/千克上升到7毫克/千克。一般來說,人體一次性攝入200毫克亞硝酸鹽才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按照這個劑量來看,需要一次性吃掉近30千克的隔夜菠菜,可能在還沒中毒前先把胃撐壞了。
所以隔夜菜并不是不能吃,但大家也要注意,最好剩葷不剩素,涼菜都別留。此外,剩飯菜放入冰箱保存的時候,也要記得用保鮮膜或保鮮袋密封好,并且放置在冰箱上層,和下層未清洗的果蔬分開放置。取出冷藏的剩飯菜后,要充分加熱再食用。
當然,有條件的最好還是每次少量做,現(xiàn)吃現(xiàn)做,不吃剩飯菜。
隔夜西瓜能吃嗎?
夏天買一個大西瓜吃不完,切開后即便放冰箱冷藏,也有不少人擔心西瓜切面上會出現(xiàn)菌落總數(shù)超標的情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然而,研究表明同一品種西瓜在新鮮切面、隔夜冷藏后切面和隔夜冷藏后切面表層下2厘米處樣品的菌落總數(shù)上均無顯著性差異。表明低溫冷藏能明顯延緩或者抑制西瓜切面細菌的生長,隔夜西瓜不存在菌落總數(shù)超標導致的食用安全性問題。
雖然隔夜西瓜不致命,但想要吃得更放心,切西瓜前最好把刀、西瓜、手、案板都清洗干凈,并且注意使用切熟食的刀和案板。吃不完的西瓜在冷藏前,也要用保鮮膜包裹好。
這些隔夜食物不要吃!
雖然許多食物隔夜吃,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不過,隔夜食物如果存放不好,很可能滋生細菌,一些免疫力較弱的人群,如小孩、孕婦和老人吃了,會導致食物中毒,比如泡發(fā)的木耳、銀耳和發(fā)酵的米面、淀粉類制品。
泡發(fā)木耳、銀耳和發(fā)酵的米面、淀粉類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在常溫下產(chǎn)生耐高溫的米酵菌酸毒素。毒素進入人體內(nèi)會導致腹痛、腹脹、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攝入量過多還會導致人體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泡發(fā)木耳、銀耳,冷水泡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加工食用。泡發(fā)時間最好不超過4小時,用熱水泡的話時間還要更短,如果產(chǎn)生黏液、有異味,最好扔掉。
食物保存小技巧
在人們的日常認知里,食物當然越新鮮越好,但生活中難免會出現(xiàn)剩飯剩菜,導致我們不得不讓這些食物“隔夜”,所以我們需要掌握一些關(guān)于保存的小技巧:
1.吃不完的食物在室溫下存放,不應超過2小時。
2.剩飯剩菜最好分裝。把大量的食物放在大容器中,食物要經(jīng)較長時間冷卻,細菌滋長的風險就會提高。所以最好是把食物分成幾份,放在較淺的容器中,以加快食物散熱。
3.熟食和生食嚴格分開。因為冰箱空間有限,很多人會把新鮮蔬菜等生食,直接放在熟食旁邊,這很容易引發(fā)細菌的交叉感染。熟食存放在冰箱里的時間最多不要超過3天。如果懷疑食物已變質(zhì),應盡快丟棄。
4.存放溫度為0℃到4℃的食物,從冰箱取出后,應至少加熱到75℃再食用,水分多的食物必須煮到沸點。
其實,在做飯的時候我們老是因為擔心不夠吃而準備許多吃的,這些食物吃不完不得不放入冰箱里冷藏,但第二天因為不想吃還會拖到第三天、第四天才吃,或者因為放了很久不吃會扔掉。
所以為了避免食物浪費,也要養(yǎng)成少囤積現(xiàn)成食物的習慣,吃完一頓做好的飯不僅能獲得飽腹感,還能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感,鼓勵自己,今天又是做多少就吃多少的一天,收獲滿足感!
作者:徐朗,科普創(chuàng)作者
審核:韓宏偉,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主任
責任編輯:張兆都